【尺八吹禪要義】前言
- 餅 薯
- 10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筆者:明暗尺八導主水月
多年來,尺八於我,早已超越樂器的範疇,成為修行路上探索心性的法器。隨著探究的深入,許多朋友—包括學生、社交平台的關注者,以及對禪修感興趣的同道—常向我詢問尺八作為修行法門的真義。這些提問,促使我不斷反思近二十年的實踐經歷,並重新審視尺八在修行中的核心價值。
我的理解並非一成不變。初學時,我將「一音成佛」簡單理解為以音聲為所緣境的專注練習。隨著佛學認知在實踐中逐步深化,我才察覺這種觀點的局限,並開始修正前行的方向。這個過程中的一個深刻轉折,或許正源於2012年香港南丫海難後,我在海灘上為沉船意外身亡的三十九名亡者連續吹奏了三十九遍《手向》,在四個小時綿延不絕的音聲中,萬念漸息,意外觸碰到一個彷彿超越時間、空間與能所的境界。那是一次超越技巧的體驗,讓我從表相的執著,開始真正走向更本質的探索。
我曾嘗試與學生分享這些體悟,卻發現若缺乏相應的聞思基礎與實修體驗,深層的心要往往難以傳達。佛法如海,深廣無際,卻層次分明。若修行者尚在海面徘徊,強行將其拉入深海,非但不能領略深層的寂靜之美,反會被其中的壓力所傷。因此,我逐漸理解「一音成佛」或可如《維摩詰經》所言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」每個階段,都應有與其相應的理解與實踐。
每當學生問我如何修習吹禪,我總會請他們先思考一個根本問題:何謂「修行」?修行,是以有意識、有系統的方式,修正身口意行為,並將佛法義理落實於心行的實踐過程。若未明瞭這個定義,一切努力易流於形式,甚至成為另一種執著。
尺八與禪宗淵源深厚,然而「禪」在當代卻常被籠統化。
因禪宗強調「不立文字」、「自證自悟」,不少人誤以為禪是不可說、一說即錯的糊塗賬。這反而讓某些人或穿盤附會,或借「禪」之名行功利之實,恰如明代憨山大德所批判的「籠統真如,顢頇佛性」。
常聽到類似的說法:「尺八的本質是中空,音色不來自竹壁,而來自虛無,正是『色即是空』的體現」,或「緣聲觀生滅,以達無我」,甚至「吹出與宇宙共振的大禪音」。這些言論乍聽似有深意,若無正見檢視,實則是對「空性」的普遍誤解。表面無害,若無後續深入的佛法邏輯支撑,反而容易助長愚痴,煽動煩惱。
我深知,接下來將分十一個章節分享的體悟,對部分讀者而言可能顯得艱深。但這確是我這些年來,在吹禪路上一步步走來的真實探究—從那個海邊的《手向》開始,到如今仍在持續的每一個當下。但願這些文字,無論您處於哪個階段,都能從中獲得一絲啟發,在尺八這根竹管之中,照見那聲塵起滅之處,本自圓滿的聞性。
重要聲明:
若有任何人仕引用或分享本文內容,請務必註明本文出處。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