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尺八吹禪要義】第三章:綠起之音一「專注音聲」的階段與局限

  • 作家相片: 餅 薯
    餅 薯
  • 10月13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筆者:明暗尺八導主水月


尺八作為修行法器時,我們便踏入「吹禪」之路。然而,此路深淺不一,若對次第與目標認知不清,容易誤將方便法門視為究竟。


常見的尺八吹禪教學,重心多放在「呼吸」與「音聲」的技術層面,並常倡導「一音成佛」。此方法在初學階段有其基礎價值。初學者心識散亂,氣脈未調,以「吹出穩定、圓滿的長音」為所緣境,是有效的入手處。全神貫注於氣息之深、緩、均、長,細心聆聽音聲之圓、滿、透、徹,能收攝妄念,讓身心在調息與專注中趨於寂靜。這種對「技藝」的嚴苛追求,本身是「憤發出求道心」的鍛鍊,是降伏粗重煩惱的前奏。


然而,此階段的關鍵在於認清其「階段性目的」。若將此「以聲塵為對象」的專注練習視為終極目標,便是「以指為月」,錯認手指為月亮本身。以《楞嚴經》的智慧觀照:

我們所吹奏出的任何音聲,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滅的「有為法」。氣息衝擊歌口,竹管共鳴震動,此音依賴眾多因緣而暫有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。若將禪修之心攀緣於此生滅的「聲塵」上,心念便隨其流轉,雖能得定,但難以達到穩定的「心一境性」。此定境如同「沙上築塔」,本質動搖,無法成為通向般若智慧的基礎。


因此,當修行者藉由專注音聲初步達到身心寂靜(奠定「止」的基礎)後,若想增益智慧(進入「觀」的層次),必須實現關鍵的跳躍。初階的音聲修行,是準備身心、訓練覺知的「竹筏」,《金剛經》云: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渡河需用筏,但登岸後必須捨筏。同樣,專注音聲之筏,旨在助我們渡過散亂之河,抵達覺性之岸。執著於音相本身,便是負筏蹣跚,無法真正「登岸」。


重要聲明:

若有任何人仕引用或分享本文內容,請務必註明本文出處。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
Follow us on :
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  • Instagram

© 2017 鈴法會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