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尺八吹禪要義】第四章:何謂「真音」?— 破斥聲塵妄相,直指聞性真月

  • 作家相片: 餅 薯
    餅 薯
  • 10月13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筆者:明暗尺八導主水月


承接前章,許多尺八教學者追求一種外在的、可透過技術衡量的「真音」,並將其視為修行成就的標誌。此種追求在初學階段,作為調息、調身的準繩,有其必要。但若將其視為吹禪的終極目標,則陷入認知陷阱。


一旦在心中設立「真音」的概念,其對立面「非真音」或「雜音」便同時產生。修行者的作意會被「排斥非真音、追求真音」的二元分別心所束縛,時時處於判斷與取捨之中,這與禪所強調的「無住心」背道而馳,徒增法執。


《楞嚴經》中「捏目見二月」的典故為此提供啟發。當人用手指按壓眼球(喻無明我執、法執之翳障),便會因妄見而看見兩個月亮,並執著於分辨哪一個是「真月」。佛陀指出:晴空之中,真月只有一個,從未動搖;第二月乃是因眼翳而產生的妄見,並非實有。


同理,我們本自圓滿的「聞性」(即能聽聞的功能體性,喻如「真月」),從來朗然現前,未曾缺失。當我們帶著我執與法執這層「眼翳」去吹奏,刻意追求理想化的「禪音」或「真音」(第二月)時,實際上是沉迷於自心分別念所投射出的音聲幻相,離那如如不動的「真月」(聞性)反而愈遠。


因此,吹禪究竟層面應指向的「真音」,不是任何特定的「音聲相」。它應類比於《楞嚴經》所開顯的「聞性」—我們那個能聞之性,那個本自具足、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。

此「聞性」,才是真正的「真音之體」。無論我們吹奏出的是清淨通透之音,還是雜亂破碎之聲,那個「能聽聞」的功能體性本身,從未動搖、從未間斷。它靈明覺知,不隨聲塵的生滅而生滅。此超越動、靜二相的「知之性」,即是本自具足的「聞性」,才是吹禪修行所應體認的「真音」。


重要聲明:

若有任何人仕引用或分享本文內容,請務必註明本文出處。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
Follow us on :
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  • Instagram

© 2017 鈴法會

bottom of page